- 我的门票
- 我的展会
- 我的行业
- 网站地图
- 登录/注册
直播预告 | 关于村庄的对话暨《村庄里的艺术》新书分享会
艺术中国视频号
艺术中国抖音号
你熟悉村庄吗?事实上,我们更多的是从图书和电影、电视与互联网中了解村庄,在许多人眼里,民间艺术似乎就是漂亮的艺术品或者精彩的表演,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多数乡民并不知道艺术的存在,于他们而言,艺术就是生活本身。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幼小的孩子离不开妈妈的脊背,他们趴在妈妈身上陪着妈妈劳动,妈妈弯腰他就能看见稻田里的秧苗,妈妈站起身来,他就能看到远山和天空,累了就趴在妈妈身上睡上一觉。因此,在西南地区背小孩的背带上的刺绣图样是最漂亮的,这些艳丽端庄的纹样里包含着民族最吉祥的文化内涵,其意义就是为了护佑儿童。
平时我们一提起艺术,多会认为艺术就是殿堂里大师的作品,是生活之外的一个世界。其实,民间艺术来源于信仰,而信仰来源于生活和族群之人的内心,艺术也是生活本身,生活中许多信仰情感的表达和集体记忆的重温,都会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围绕着节日与祭祀开展的大型村社公共活动,艺术的方式更是不同民族共同喜爱使用的主要方式。
比如哈冲节就有很多表达的方式,有戏剧的方式,有口传唱诵迁徙史的方式,有近百首芦笙曲谱统辖哈冲仪式的方式,有跳芦笙舞的方式,还有五裙蜡染和盛装衣帽等民间美术方式。哈冲节中融合着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戏剧、文学、民俗、语言、民族、历史、神话等许多文化类型与文明元素,村社的民族艺术形态是一个多样混生的文化生态。
但生活是五味杂陈的,生活是一首流传的歌,也是一条不息的文化之河,生活中有幸福也有苦难,它包含着所经历的一切,因此那些为生活的艺术,抚慰了乡民的内心。《村庄里的艺术》中真实的田野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打开生活这扇门,让我们发现生活常识背后活的文化,发现生活中的艺术,遇见一个个鲜活的村庄。
2023年8月3日(周四)晚19:00,我们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乔晓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岳永逸,资深艺术批评家、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资深媒体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女性幸福基金创始人邓立,资深出版人、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艺术中国主编、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许柏成做客 北京SKP 4F SKP RENDEZ-VOUS,带我们走进村庄、理解村庄,共同畅谈村社活态文化中的艺术,分享村庄里的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国内首家非遗中心,2003年联合北京高校创立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青年文化遗产日”。近30年坚持实践以本土文化精神为主旨的现代艺术探索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乡土日常:灵验·磕头·传说》《终始:社会学的民俗学(1926-1950)》《朝山》《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上海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等特聘教授、博导,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近年出版有《凝固的史诗——绘画造型的叙事性重建》《有意味的造型》《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等专著。
资深媒体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女性幸福基金创始人。聚焦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传承本民族手工艺,探索以设计、文化、时尚和商业的力量来促进非遗手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帮助贵州十多个村寨的几千名苗族、侗族和水族妇女,涉及绣种十余种。
资深出版人,编审,作家,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漓江出版社总编辑。“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主编,先后策划并组织出版了《大桥》《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灵渠》《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虎犊》以及“旅伴文库”“中国故事原创文学丛书”“美丽南方文学书系”等重点图书。著有《彩云追》《桂林人》等,译有《富兰克林自传》《都柏林人》等。
艺术中国主编,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曾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传播专业。2022年出版合著《感觉:艺术之灵魂——周氏兄弟艺术访谈录》,近年来策展实践包括“时间之上——戴泽艺术特展”(槐轩 2022年)、“溪山与行旅——徐航与史蒂文·莱恩艺术作品展”(奥加美术馆 2022年)、“无意呈现——杨沛霖作品展”(今日美术馆 2021年)等。
参考资料:
艺术行业资讯
2025-08-12 09:05: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