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监测

为您推荐环境监测相关展会

上海国际水处理展览会
Watertech
250000㎡
观众人数:10.0w
hot
3.2w人浏览
深圳国际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展览会
EMIE
15000㎡
观众人数:2.0w
hot
1.2w人浏览
广州国际环保产业展-中国环保展
CGEPE
53000㎡
观众人数:4.5w
hot
1.5w人浏览
内蒙古国际水处理及城镇水务展
JINNOC WATER EXPO
30000㎡
观众人数:3.2w
hot
1.3w人浏览
上海世环会
WieTec
220000㎡
观众人数:10.0w
hot
2.0w人浏览
上海世环会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展
INTENV
15000㎡
观众人数:2.5w
hot
1.1w人浏览

为您推荐环境监测相关资讯

2022年环境监测行业评述和2023年发展展望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 迟颖 范蕴非 唐帅 韩香玉 王强 为及时总结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2年行业评述和2023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 一、2022年行业评述 1.主要政策标准 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提出“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规划》在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的基础上,增加了“快”和“新”的要求,强调在深化推进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的同时,还要加强监测的时效性、便捷性,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3月1日,生态环境部编制并印发了《“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环生态〔2022〕15号)。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工作,强化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并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2年修订版)》。同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黑臭水体主战场从“十三五”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延伸到县级城市。 6月7日,生态环境部等17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适应战略2035》明确了新形势和新阶段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为下一步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 6月15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发布了《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行动纲要》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是对“十二五”“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的继承和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改善空气质量,11月14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5部委联合制定《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指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移动源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2022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空气和废气 吡啶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1219-2021)、《环境空气 6种挥发性羧酸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0-2021)、《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HJ 1221-2021)、《固体废物 水分和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HJ 1222-2021)、《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3-2021)、《环境空气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 1224-2021)、《环境空气 臭氧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HJ 1225-2021)、《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HJ 1226-2021)、《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7-202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21)、《土壤和沉积物 13种苯胺类和2种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 1210-2021)、《固体废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 1211-2021)、《水质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 微库仑法》(HJ 1214-2021)、《水质 浮游植物的测定 滤膜-显微镜计数法》(HJ 1215-2021)、《水质 浮游植物的测定 0.1 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HJ 1216-20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21)、《水质 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 1242-2022)、《土壤和沉积物 20种多溴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 1243-202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91.2-2022)、《固定污染源废气 苯系物的测定 气袋采样/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HJ 1261-2022)、《环境空气和废气 臭气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HJ 1262-2022)、《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 1263-2022)、《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HJ 1264-2022)等23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其中,10项标准为首次发布。 2. 行业发展 (1)大气环境监测方面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动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推进传统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化改造,稳妥有序推进散煤治理,基本完成重点区域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继续加强VOCs综合治理。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监管重点,持续深入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聚焦煤炭、焦炭、矿石运输通道以及铁矿石疏港通道,积极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2022年,作为臭氧前体物的VOCs组分监测、颗粒物组分监测、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监测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均得到了明显增长。 紧密围绕双碳目标。联合气象局、高研院等单位已有的监测站点,试点开展城市站点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结合无人机、走航、遥感和传感器技术的近地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立体监测,初步建立基于“固定站点+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的多源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体系,跟踪评估大气中二氧化碳长期变化趋势。同时兼顾碳中和技术支撑能力基础设计,分阶段开展碳监测网络与核算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同步建立健全方法标准、仪器规范、质控体系、卫星反演、碳源汇数值模拟等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在相关政策指引下,2022年,城市站点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监测项目明显增多。 坚决打好扬尘、异味、噪声等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战。加强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面源扬尘管控,加强氨排放控制,强化重点工业源氨排放治理和氨逃逸防控,制定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源头减噪、过程降噪。2022年,环境空气恶臭监测及功能区环境噪声类监测项目呈现增多势头。 (2)水环境监测方面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全域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战役,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持续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巩固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持续打好入海河流水质提升攻坚战。实施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提升行动,强化沿海污染整治,加强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加强岸海河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水质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对水质监测仪器型式更新的需求不断增加,新技术、新类型在2022年水质监测项目中均有出现,监测产品多样化趋势明显,如黑臭水体监测、水中VOCs监测、小型化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高光谱水质监测、长江干流生态环境无人机遥感调查等,但尚未大规模市场应用。 (3)土壤和地下水方面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推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加强防渗及地下水环境监测。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地方配套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陆续跟进,我国对土壤和地下水检测领域重视度不断提升。作为政策驱动型产业,土壤和地下水检测行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4)环境监测仪器方面 在大气监测仪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高精度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监测主要依赖进口;2)颗粒物现场质控难;3)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和方法标准需要健全。 在水质监测仪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多采用传统的湿化学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在监测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药剂,存在废液等二次污染;2)测量周期长,监测频率低,不具备水质应急实时监测能力;3)程序繁杂且监测仪器以单指标浓度监测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生态系统的综合情况。 3. 关键核心技术 (1)大气环境监测关键技术 城市站点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相对于常规污染物监测,温室气体监测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对监测数据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在温室气体高灵敏探测技术方面,以美国Picarro、ABB为代表的气体分析仪器公司,开发了高性能的CRDS、OA-ICOS气体检测仪器,在国内大气背景站、高原科考及其他温室气体高精度测量需求领域占据了绝对市场。国内在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研究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在温室气体高端分析仪器性能上,尤其是测量精度、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等技术指标方面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这类仪器仍以进口为主。 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突破大气PM2.5与O3及其主要前体物的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建立全组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层消耗物质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以满足新时期大气PM2.5与O3协同防控需求。 区域碳汇反演数值模拟研究:加强由温室气体监测浓度到排放量的同化反演模型等研究,厘清碳源碳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贡献,科学预估碳源碳汇的未来趋势,推进监测数据的业务化应用,尽早助力碳达峰行动。 (2)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 免/少试剂监测技术:可以将繁冗复杂的前处理程序简化或省略掉,极大限度地减少监测所需时间,提升监测效率,提高时间分辨率,同时降低使用化学试剂造成的二次污染,免/少试剂监测技术将会是未来水质监测的一大方向。 高颗粒度快速检测技术:传统水质在线监测多采用固定站点式的连续监测,需进行消解等预处理,费时费力,且分析结果远远滞后于实际水质变动情况,自动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摸查水域的全面水质数据,从而难以对水环境做出整体有效的评价与分析,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水环境治理的决策难度,急需高颗粒度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多污染源全要素实时检测。 水污染物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水污染物通量监测能够获得水环境中营养盐和污染物流入或流出的量,用于厘清行政区之间的污染责任,精准支撑生态区域补偿;为水生态健康与风险评估、水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4.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22年,我国经济处于疫情冲击后的恢复阶段,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企业缺乏活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形势较为复杂严峻。环境监测行业作为环保风向标,面临着更多挑战与机会。 (1)面临挑战: 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防治技术水平尚无法支撑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需求。 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空前突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重大技术挑战。 (2)发展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强化在线监管作用。“双碳”战略下的温室气体监测将成为热点。 多污染物全要素监测需求推动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应用,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来新的活力。水生态生物毒性监测将会是未来增长点之一。 二、2023年发展展望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颁布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强调了监测网络与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 “双碳”目标下碳监测成为热点。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选取13个城市开展大气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并划分了任务阶段,开启碳监测新阶段。针对不同行业、城市高中低精度和背景点碳监测活动,构建覆盖固定污染源监测、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环境空气监测、便携监测、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天地空”全覆盖的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网络。通过立体监测数据整合和大数据分析,提升温室气体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靶向治理能力,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中长期的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开展碳监测业务的企业并不多,相关政策标准也不完善,整个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碳中和的压力在,至少在2060年以前,碳监测都会是环境监测的热门细分领域。 组分站需求提升,大气监测设备业务增长潜力大。组分站又名大气污染物在线源解析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污染成因及动态,通过明晰一个城市主要污染构成、来源、形成成因、空间分布等要素信息,帮助管理者精准施策,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的提升。组分站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常规六参数(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颗粒物组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13项、有机碳/元素碳、地壳元素29项)和有机物组分(甲烷/非甲烷总烃、含氧有机物12项、挥发性有机组分57项)等。 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市场规模将扩大。2022年6月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正式施行,“新噪声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噪声污染内涵,完善噪声标准体系,强化噪声源头防控,明确目标考核评价,分类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改善生活环境,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是维护社会安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法律保障。环境噪声防治标准更加严格,责任主体更加明确,必将带来噪声治理市场的扩大。 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态,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开展水生生物监测、水生态毒性、生态流量及污染通量监测,为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环保工作越是深入,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覆盖范围等要求越高。“十四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将逐步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从单一污染物防控转向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管理。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得力助手,伴随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迈进,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企业乘着政策的东风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业务领域可进一步拓宽,市场也将释放更多的监测项目。 展会信息: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 (CIEPEC2023) 期待您的光临! END 来源: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 技术部
会议预告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论坛
由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成都华意中联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成都新中联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CDEPE2023)大会将于2023年3月30-31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CDEPE2023同期由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论坛”,将在2023年3月30日在世纪城新会展中心2 号馆会议室 A馆举行。 会议背景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我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能力,我会定于在"2023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召开期间同期举办“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论坛”。 论坛会议详情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论坛 时间:2023年3月30日(周四)14:00一17:00 地点:成都世纪城国际展览中心 2 号馆会议室 A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指导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承办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监测分会 会议内容 (一)学术活动 1、做实生态监测,科学支撑生态保护一方自力,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研究员。 2、新型污染物的光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一龚正君,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四川省地表水环境测管协同快速预警响应助推科学精准治污一柳强,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水质监测室主任、博士。 4、典型行业环境应急与大气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一王桐,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高级工程师。 5、碳排放监测与碳资产管理一张洪,四川发展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工程师。 (二)交流发言。 好久不见,展会来见! CDEPE2023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 3月30日-4月1日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行专业观众预登记 ↓↓↓ 凭报名成功二维码入场 联系小编 电话:028-85572692 手机:(微信同号) 邮箱:1187896569@qq.com
参会指南   2023深圳国际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博览会暨智慧监测技术高端论坛
博览会日程 展馆交通 参展商注意事项 扫码查看展商注意事项 观众注册流程 参展商名单 扫一扫查看展商名单 图片直播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看直播 视频直播 扫描二维码关注视频直播 观展通知 扫描二维码下载观展通知 信息来源: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博览会 免责申明:本宣传文案所涉及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准确内容以正式批文或签约文件为准。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深圳会展中心享有最终解释权。
2025上海环境监测展观众登记及登记方式
2025上海世环会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展将于2025.06.04-06.06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目前网上预登记火热进行中。 预登记地址 上海世环会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展观众预登记 门票信息 展期票2025.06.04-06.06 30.00元 实名预登记 1、实名认证:几乎所有展会均要求观众提前完成实名登记,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并确保携带身份证原件或相应证件(如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现场核验 2、分时预约:部分展会需选择具体参观日期,若未选择或错过预约时段,可能无法入场 3、预登记截止时间:部分展会要求观众最晚在观展前一日24时前完成预登记,否则无法当日入场 4、人数限制:团体观众通常需5人及以上或10人及以上方可申请团体 5、信息管理:主办方承诺对观众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仅供展览入场审核使用‌; 入场核验 1、所有观众需通过注册邮箱/手机号完成实名预约,凭预约凭证至现场自助机或服务台换取实体证件 中国大陆居民:有效身份证原件;港澳台同胞/外籍人士:对应通行证或护照原件 2、电子门票需与注册证件共同使用,可现场兑换纸质进馆证,门票为申请人本人使用,不能转借他人。 票务管理规定 1、严格实行人证合一,门票为申请人本人使用,不能转借他人。 2、费用含门票费、代订服务费,具体明细见价格明细展示,提供门票出票、展会延期或取消通知,展会举办地址变更、会议提醒等服务。 3、早鸟优惠:限定时间内完成预约可享专属折扣,比如门票限期免费等 4、请观众在购票时留意所购电子门票的参观日期和进场时间,售出后不可退票、换票,不可转赠,请妥善保存。 5、展会延期或取消,将统一发送短信及邮件提醒观展人,更新的延期时间也将通过短信及邮件及时通知,请注意查阅!也可通过关注聚展小程序或公众号接收提醒! 专业审核要求 1、部分专业展会谢绝18岁以下观众; 2、B2B展仅向行业专业人士开放,提交申请后需要通过审核,审核过程中我司有权要求申请者补充相关辅助性材料。 3、如提交信息不符合审核要求或审核时间截止不能出票的,将在3个工作日原路退回费用。 本资讯由聚展网整理编辑,聚展网是一家汇集全球展会时间地点信息、门票购买、展位申请、展商名录及会刊的服务平台,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宜居康:实现智能化非接触式的环境监测和人体姿态行为感知,邀您参观6月AID上海老博会!
上海宜居康科技有限公司 展位号:W4G36 宜居康科技源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无线感知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以中科院技术为核心,赋能无线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的AI创新,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实现更加精细化、智能化、非接触式的环境监测和人体姿态行为感知! 智能姿态感知看护仪 集意外跌倒与坠床监测、活动轨迹监测、室内定位、卫生间滞留功能为一体,实时获取用户生命体征重要参数,为老人监护服务提供科学信息。1m高度贴墙式安装,适用于房间内布置状况较为简单的场景。产品应用宜居康WiEyes无线感知技术,无需随身佩戴、无声音图像,安装简单便捷,可在卧室、客厅安装使用,无需担心隐私问题。意外状况发生后,可即时通过平台、手机告警。 智能健康感知看护仪 应用WiEyes无线感知技术的短距离、高精度智能感知设备,有效距离2米,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智能感知功能。重点用户的夜间睡眠状态与健康状况,监测深浅睡眠、呼吸暂停、心率不齐等,异常离床即时报警。通过对呼吸/心率数据的分析,定期发布健康报告。 声明:本平台致力于行业分享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位服务 施慧源 021-62951215 桑雯珏 021-62955369 杨晶灵 021-58933310 许伟君 021-62952122 周晨哲 021-62951230 邹雨婷 021-62952131 陶欣恬 021-62951263 宋晓波 021-62956682 点击免费注册参观上海老博会AID 2024!
2024上海环境监测展6月3日-5日开展,入场必需门票,门票价格及门票预定、展位预定,通道开启中
上海环境监测展(监测与控制) 上海国际环境监测与过程控制展览会,积极响应国家生态环境部政策,顺应环保行业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上海荷瑞展览有限公司、Informa Markets联合主办,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协办。 时间:6月3日-5日 地点: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展品范围 环境监测检测设备:水质监测、烟气监测、辐射监测、无人载具监测、生态监测、土壤污染检测、扬尘监测、噪声检测与控制、藻类监测、污染源监测、VOCs监测、固废检测分析、自动化监测系统与设备、遥感监测 过程控制及检验检测仪表:流量计、物位仪、液位计、电磁阀、传感器、转换器、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气体变送器、自动化控制系统 智慧水务管理技术及系统:水务远程监视、智慧管网一体化、水务信息化、水表监测技术及设备、智能水表、管网漏损检测技术 智慧物联系统:智慧大数据信息平台云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工业物联网、网格化监测与智能化平台、嵌入式系统 实验室分析设备:采样仪、光谱仪、质谱仪、测量仪、色谱仪、移动实验舱、样品前处理、实验室分析仪、在线分析仪 节能监测/计量仪表:能耗监测、精密测量系统、碳排放监测、热像仪、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智能表具 第三方环境服务:环保业务咨询、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项目运维监管、环保管家式服务、环境污染物检测 智慧水文水利监测设备:水文监测、红外测距仪、水下机器人、地下水/地表水监测、流速仪、5G技术、水质自动采样器、水情预报、云平台 展会亮点 亮点1:重要省市监测站+华东六省一市供排水单位汇聚 亮点2:海外市场再度复苏,国际买家数量预计突破5000人 亮点3:水质在线监测/地表水监测/水质采样/水文监测品牌齐聚现场 亮点4:大气监测/VOCs在线监测/污染源监测解决方案集中展示 亮点5:过程控制设备全流程凸显智慧计量趋势 亮点6:联合世环会节能环保产业优势带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用户面对面接洽 亮点7:线下论坛、直播、路演、对接会等生态链资源全覆盖 亮点8:世界第一展览集团Informa Markets带来的海外观众和国际业务资源加持
深圳生态监测展2025展品范围
2025深圳国际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展览会将于2025.07.24-07.26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办,为环保行业20000名观众与300家参展企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探索最新技术、洞察行业趋势,并与行业领袖进行深入交流。 展览时间:2025.07.24-07.26 举办展馆:深圳福田会展中心 举办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三路 展览规模:展览面积15000㎡平米、观众人数20000名、参展商300家 主办单位: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 展品范围: 环境现场监测/检测设备:水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海水、废水/污水)监测、空气(废气)监测、土壤(固废、危废)检测、噪声/振动检测与控制、辐射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水文监测、VOCs/扬尘监测、自动(在线)化监测系统与设备等仪器设备生产、集成、代理或销售供应商实验室分析/检测设备:实验室规划设计家具制造、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极谱仪、测量仪、检测管、自动(在线)分析仪、标准物质(样品)、玻璃器皿、易耗品、样品运输保存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仪器设备、器皿洗涤仪器设备、纯水制备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实验室三废处置处理等仪器设备生产、集成、代理或销售供应商(本文内容版权归属聚展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发)过程控制及检验检测仪表:流量计、物位计、液位计、电磁阀、传感器、转换器、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气体变送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仪器设备生产、集成、代理或销售供应商第三方环境技术服务:生态环境监测/检测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放许可证申请、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环境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清洁生产审核、VOC“一企一策”等环境保护咨询机构;项目运维监管、环保管家式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分析评估 深圳国际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展览会集中展示了产业最新产品、技术及相关设备,借其全面的展品范围、专业周到的服务,成为行业决策者青睐的专业展览会。 本资讯由聚展网整理编辑,聚展网是一家汇集全球展会时间地点信息、门票购买、展位申请、展商名录及会刊的服务平台,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683357
    观众咨询:0571-88611413
  • 客服
  • 我的
  • 门票
  • 展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