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机器人

为您推荐服务机器人相关展会

北京世界机器人博览会
WRC
52000㎡
观众人数:30.0w
hot
5.0w人浏览

为您推荐服务机器人相关资讯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分析 服务机器人前景广阔
当今,全球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名词莫过于“人工智能”,全球科技巨头诸如谷歌、微软、苹果、IBM、Facebook、英特尔等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纷纷砸入巨额投资展开研发与竞争。谷歌把人工智能作为未来重大战略,全力开发“谷歌大脑”;Facebook斥巨资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微软推出旨在探索人类大脑奥秘的人工智能系统“Adam”(亚当),直接与“谷歌大脑”抗衡。 近年来,深度学习+大数据+并行计算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已开始落地开花,从智能安防,到智能客服,再到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种产品在各个领域代替人类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主要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基础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其中,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平台、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有工业4.0、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智能营销、智能教育以及智能农业等。 人工智能产业链结构 (本文内容版权归属聚展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发) 科技企业对开源技术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交通、医疗、教育、制造业等场景的应用需求和切合确定场景的商业模式出现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持续高速成长。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2年,国内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亿元。 2017-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 1、新一轮的开源化将成为人才争夺主战场 近两年来,以谷歌为代表的巨头公司纷纷开始开源化自身核心产品。不仅有机器学习软件平台,还有相关硬件平台和完整软件源代码。开放源代码可以吸引外部人才参与项目协作,并改进相关技术。 2、语音识别领域将快速实现商业化部署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自然语言的的深度理解,一直是工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人工智能的各项领域中,自然语言处理是最为成熟的技术,由此引来各大企业纷纷进军布局。在未来3年内,成熟化的语音产品将通过云平台和智能硬件平台快速实现商业化部署。 3、人工智能产业将与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在安防、交通监控、医疗、智能社区等多个领域全面刺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未来,各行业的应用需求以及消费者升级发展的需要将有效激活人工智能产品的活跃度,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4、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 2015年已经有大量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展开相关布局。从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结构上看,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占比29.4%,服务机器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又一服务机器人获千万元融资,楼宇场景成“香饽饽”
前言 送外卖、送快递、买东西……你是否在楼宇内见过这样的机器人? 近日,服务机器人公司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产业化应用推广及全球化市场开拓。 汉特云成立于2019年6月,专注于研发特定场景下室内外智能机器人、低速无人车,现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线控底盘、智能网联云平台等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软硬件设计与算法研究等全栈式技术创新实力。目前,汉特云已落地社区、园区、楼宇三大场景,并于2022年成为北京国际“冬奥会&冬残奥会”冰立方场馆智能服务机器人官方合作伙伴。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服务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在一些写字楼宇中,服务机器人可以灵活排队进闸机、搭乘电梯前往不同楼层,它们送外卖、送快递、买东西,还可以给楼宇做安防巡逻和消毒。与普通的单体机器人不同,这些机器人可以在多个场景下开展协同合作,形成智慧“团队”,为楼宇管理方和白领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 放眼国内机器人市场,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供给端的5G、人工智能、柔性关节等技术突破,需求端的疫情、人口老龄化、数字化产业升级等趋势变化,服务机器人正迅速走向全面普及。智能测温、访客登记、安防安保、配送、消毒清洁……服务机器人的身影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高仙机器人、穿山甲等为代表的老牌企业,以擎朗智能、普渡科技、云迹科技、中智卫安等为代表的新兴“实力玩家”,更有美团、京东、阿里、苏宁等实力雄厚的电商企业斥巨资布局。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同时,赛道的竞争也日渐呈现白热化趋势。 劳动力缺口,人力成本上扬,机器人单价日渐下调等合力作用,是中国服务机器人发展爆发的根本驱动所在。目前,服务机器人主要聚焦于to C家庭和to B商用两大领域,前者主要用于家庭清洁场景,后者则在物流配送、餐饮、农业环卫、商业零售等场景有着不错的普及率。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大咖云集!2023科沃斯机器人大会暨苏州湾服务机器人产业峰会即将开始
前言 2023年6月30日-7月1日,苏州澹台湖酒店。 大会简介: 为响应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号召,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苏州市和吴中区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科沃斯集团计划于6月30日-7月1日在苏州举办首届科沃斯机器人大会。本次大会汇聚行业知名院士专家、高校学者、优质相关企业及知名头部投融资机构,打造四链融合的产业创新集,树立苏州市吴中区“全国服务机器人产业高地”新高度,助力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全国第一区”的战略目标。 报名入口请登陆: https://my.31huiyi.com/m/c4200000-8b35-5aea-ee97-08db659fa958?theme=light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机器人行业知名专家王田苗教授:服务机器人发展四大动向
前言 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思考。 6月30日,科沃斯机器人大会暨苏州湾服务机器人产业峰会于苏州正式开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应邀参加了机器人专题产业分论坛,就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思考带来了精彩报告。 作为超长周期赛道,比如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2005-2020)、有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2015-2030年)、数字经济与智能机器人(2020-2050年)等,一直是各国政府界、产业界、学术界、投资界等高度关注了,尤其是对于中国,随着市场红利、人口红利渐渐减弱,科技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再次崛起及综合国力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以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碳中和、生物科技等成为未来新产业变革与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社会发展与前沿多学科交叉创新,正在不断刺激智能机器人从技术到形态的演变发展 工业规模化发展与城镇聚集化需求:一方面效率与质量驱动,劳动力下降与成本提高驱动,推动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应用方面发展等,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出海成为我国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企业盈利重要渠道等。另一方面大城市人口与物流的聚集,食品农副产品、预制菜与生鲜,垃圾污水与环保处理,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管理与储能换电,AIot与安全监控,危险救灾机器人,以及咨询、物流、清洁、酒店、展览、咖啡等机器人都成为迫切需要的服务与产品机器人等。 老人化社会加速与新生代娱乐文创体育需求:一方面聊天、陪护、助理、养老、康复、中医等机器人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包括数字化慢性病医疗与AI虚拟机器人、健身康复与中医按摩机器人、无障碍移动机器人、翻身按摩与大小便处置机器人等,就不完全统计其中65岁以上15%、75岁以上25%、85岁以上45%都需要这方面服务。另一方面年轻人科技、文创、娱乐、体育等方面机器人,包括虚拟人代理与交流,人机混合智能机器人,情感陪护伴侣机器人,烹饪机器人,清洁机器人,VR个性化健身机器人,干细胞与美容注射机器人,娱乐跳舞机器人等。 特殊场景下不可替代的机器人:一方面星际探险、治疗精准操作、生物组织等超前需求拉动,包括太空探索与移民,脑接口与意识,手术机器人与血管纳米机器人,生肌电生命组织器官,健康快乐生化技术,人生灵魂永生等。另一方面危险作业与局部战争需求刺激,包括危险作业、抢险救灾、无人机、无人坦克、无人舰艇、智能武器系统、机器人战士等研究开发。 动态一:前沿热点基础研究,其中特别是新材料与刚柔耦合软体机器人、NLP与多模态、脑机接口与认知、基础软件与平台等是尤为关键的,因为基础原创性突破有望改变机器人形态、产品功能以及服务模式 1. 仿人机器人技术,类生命体,人工肌肉,人工皮肤,生肌电控制,组织器官,软体机器人等; 2. DNA 纳米机器人与新材料微纳部件、纳米材料、微机电、3D打印、智能假体、微纳米制造装配、驱动能量转换、力反馈交互等; 3. 生物感知技术、视听力触传感器、边缘AI计算、刚柔耦合、感知驱动一体化等; 4. 自然语言理解、情感识别与人机交互技术、会话式智能交互技术,情感交互、孤僻聊天、儿童与老人陪护等; 5. 脑机接口与生机电一体化技术、脑科学、神经意识、肌电信号、知识图谱、认知识别、机器推理等; 6. 元宇宙虚拟人与机器人融合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娱乐交互、代理人、临境感知、遥操作等; 7. 复合机器人技术“手足眼脑”一体化,由移动平台、机械臂、视觉模组、 末端执行器等组成,融合环境感知、定位与导航、智能控制等,非结构化环境识别、多机协同、智能交通等; 8. 超级软件自动化、机器人操作系统、软机器人、RPA、物业、金融、财务、政务等自动化等; 9. 云服务机器人技术,分布式云服务,云加工中心,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远程租赁服务,远程示教服务,机器人即服务RaaS等; 10. 伦理、机器人向善、就业、隐私、道德与法律等。 动态二:机器人+,其中传感器与核心部件、高频标准化商业应用(室内外物流、清洁、情感陪护助理等)、Raas与App软件等尤为关键,因为这些有望突破单品超过千万台以上或者形成订阅式商业模式 高附加值核心部件包括AI视觉、力觉与触觉、RV、电机、AMR、设计与应用软件等;超级软件自动化工具AIops、RPA、Raas等垂直大模型,包括面向租赁、培训、加工、应用开发等云服务平台Raas;医疗机器人;面向上下料、操作物流或清洁的移动式复合机器人;面向娱乐、餐饮、按摩、艾灸、陪护等服务机器人;面向农业、建筑、回收、拆装、能源、核工业等无人系统。 机器人+商业应用方面,目前我国机器人整机端和核心零部件也有部分公司崭露头角,预计在新能源、自动化物流、农副产品与消费品、生物科技、公共服务、家政服务等广阔应用前景,呈现出细分领域爆发式发展。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 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应用场景涵盖to G端、to B端、to C端等多个维度。环境标准、高频空间、人工成本也使得“机器换人”在一些场景成为痛点。 动态三:大模型+机器人,有望在具身智能交互性、知识性、标准性的应用场景将通用大模型与机器人具体应用的垂直大模型相融合,大幅度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及更深入广泛应用 众所周知,通用的多模态、NLP、CV、交互等AI大模型正在革新机器人感知方式,环境认知复杂度,基于知识的融合决策与控制等环节,有望给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与广泛应用领域带来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具身智能交互性、知识性、标准性的应用场景通用大模型与机器人专业应用的垂直大模型相融合,包括科教、助理、陪护、养老等,以及指导性操作、清洁、物流等有望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谷歌DeepMind团队,2023年6月20日展示了机器人AI智能体“RoboCat”,具有“通用性”,RoboCat就可以学会操控机械臂完成“套圈”“搭积木”“抓水果”等任务,验证了完成一项新任务的成功率已从初期的36%提升至74%,可实现快速学习能力,减少了对人类监督训练的需求。谷歌还成功将PaLM语言模型应用到机器人,将机器人执行命令的成功率从61%提高至74%。该模型通过将两个概率相乘,来确定特定技能成功学习的概率:一是task-grounding,即当下专业技能语言描述;二是world- grounding,即目前积累的各种技能知识可达路径的可行性。 动态四:人形(仿生)机器人,有望形成机器人单品统一的形态,有望催生其机器人AI芯片、各种传感器以及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重构与规模化快速发展 “机器人+”时代的来临,拥抱仿生机器人千亿赛道。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智能制造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机器人、人工智能与云服务大数据正在进入颠覆式发展阶段,仿生机器人正在以另外一种模块化、智能化、云服务发展路径推动着智能机器人规模产业化发展。其中,仿人与四足机器人将是仿生机器人中最具成长性的两个细分赛道。据乐观估计,若2030-2035年全球劳动力缺口3-5%可能被仿生仿人机器人替代,预计对仿人机器人的需求量约100-300万台,对应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600亿元,中国市场将突破650亿元。 仿生机器人依然以灵活运动稳定性与灵巧作业操作性作为当前重点攻克关键技术难点。有别于传统机器人,为了在非结构环境下灵活运动与灵巧操作,仿生与仿人机器人对系统稳定性与高端核心零部件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中关键技术难点在高扭矩密度驱动单元、智能运动控制、环境实时感知能力、人机交互等技术方面,还包括学术界正在积极探索新智能材料、刚柔耦合人工肌肉、人造感知皮肤、软体机器人等。 “ChatGPT+仿生机器人”让机器人从“形似”到“神似”。Open AI公司投资1X Technologies人形机器人公司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探索ChatGPT在机器人领域应用落地,探索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文本知识与作业环境的应用工艺知识相结合自迭代学习认知模型,以解决机器人行业软件基础端框架算法与感知前端AI边缘计算相结合的严重滞后挑战性问题。 虽然人形机器人在效率与能源、应用与便捷及维护与价格等方面它有致命的弱点,但是不得不关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的超预期进展,其原因是特斯拉从它自己的在德国、中国、墨西哥等超大规模汽车制造具体某个环节应用场景出发,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了全新重新定义与设计,特别是机械结构、电子驱动、40个关节零部件进行全新设计甚至有一些是颠覆性的,包括不同输出扭矩、输出速度、定位精度、旋转刚度、力感知、自锁、体积大小等,这些原始创新突破,有望带动仿人机器人对“感知能力、交互能力、运控能力” 通用算力模型与应用专业垂直大模型发展、催生其机器人AI芯片、各种传感器、以及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重构与规模化快速发展,这样才有可能从特斯拉机器人现在100多万美元、逐步迭代减少成本、接近销售价格2万美元。。 最后,纵观历史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分析未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AI等多学科交叉颠覆性技术创新走向,围绕世界老人化、城镇化、人口数量变化与网络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创造新市场需求,未来10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突破上万亿市场发展空间,依然有不确定性,其突出存在3大争论:其一形态演进路径 ?工业、商用、人形、大模型、还是发散式应用;其二商业价值可持续驱动 ?运营、培训、集成、整机、零部件、平台等,授权IP、销售、租赁、服务、订阅等,高校、民营、国有、创新、供应链、资本、政府等相关协同政策;其三机器人伦理 ?机器人如何向善?还包括就业、隐私、道德、伦理以及相应的法律问题。 (以上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思考》演讲。)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爆火的商用服务机器人,近两年发展的怎样?
前言 IDC:去年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总规模1.69亿美元。 7月17日,IDC发布《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份额2022》 报告显示,2022年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总体规模1.69亿美元,同比略降2.5%。 报告指出,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两极分化明显,擎朗智能和高仙自动化分别在餐饮配送和商用清洁具备明显领先优势,两家合计占据了约50%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具体来看,擎朗智能和高仙自动化市场份额均在25%左右,餐饮配送和商用清洁成为商用服务机器人最大应用场景。 局部应用场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餐饮服务机器人市场CR2(市场集中率,第一和第二市场份额之和)进一步提升到83.6%,其中擎朗智能市场份额突破60%,从2021年的48.6%增加到2022年的60.4%。 在酒店、商场、餐厅、景区、便利店,由能说会道的机器人提供导览、递送、安防等服务,已经成为不少人身边有趣而日常的数字化场景。与此同时,商用服机器人也成为创业创新的热门赛道。 据《2022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国服务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增长296%,已经超过10万家。另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机器人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共计500起,融资总额近840亿元。其中,在获投的254家企业中,以商用服务机器人为主营产品的企业占比超过60%。 商用机器人通常由传感器、电子控制系统、执行器、计算设备等部件组成。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兴起让全球老龄化加剧造成的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得以缓解,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也是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门店之间的差异化和品牌竞争力。而对于顾客来说,智能机器人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在解放服务人力的同时,顾客可以享受到更周到细致的服务。 如今,商用机器人产品更加智能化,在服务、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逐渐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国产替代化进程加快,愈来愈多企业开始采用国产关键零部件,进而降低机器人产品的生产成本,最终将完全实现替代化。 IDC中国新兴技术研究部研究经理李君兰表示,“在经历了2022年的调整后,大多机器人供应商已经将组织架构和业务方向调整到最佳状态,以迎接市场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经济形势上涨,下游客户需求恢复,服务机器人在下沉市场和新行业、新场景的应用也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正在大力复苏。”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 电话
    展位咨询:0571-88683357
    观众咨询:0571-88611413
  • 客服
  • 我的
  • 门票
  • 展位 合作